余同前法。又曰∶“味过于苦,脾气不濡,胃气乃浓。
上段似少阴之亡阳,下段似阳明之协热利。 头眩身,因心下悸所致。
仍以中暑名之者,以其人阴气素虚,因小有劳,身即发热,内热更炽,见其开口以出之板齿枯燥,故知其本乎中暑耳。无表证则不宜汗,胃未实则不当下。
下后复发汗,昼日烦躁不得眠,夜而安静,不呕不渴,无表证,脉沉微,身无大热者,干姜附子汤主之。以少阴为阴枢,故去黄芩之苦寒、姜夏之辛散,加甘草以易大枣,良有深意。
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,其后必便脓血。异源而同流者,以阳明经脉起于鼻之交中,旁纳太阳之脉故也。
太阴厥阴,皆以里证为提纲。和合相得,分温再服。